我市地处三大沙漠沙地交汇处,常年干旱少雨,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17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0%,年平均降水量159.8毫米,水资源承载能力弱,资源性缺水问题严重。如何解决好节水用水问题,是地区亟待破解的难题。
近日,记者来到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公用工程车间循环水站,看到设备技术员正按时巡检设备、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多年来,企业把提升用水效率作为实现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先后实施了循环水系统电化学节水技改项目,采购了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成套设备,通过管道连接的方式串联起整个生产工艺,实现凝液余热回收,利用蒸汽余热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今年,该公司荣获“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荣誉。
“仅循环水系统电化学节水改造项目,就能年节水量40万吨三亿体育官网,节省费用约753万元。通过实施一系列节水工程,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和推广节水改造先进经验,从源头治理,减少水用量,助力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纪海双说。
我市在全区最早印发“四水四定”实施意见,开展深度节水,三区全部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水资源指标双控体系完善,实现水资源效率、效益双提升,万元GDP用水量为45.6立方米,提前三年实现2025年万元GDP用水量低于47立方米的国家目标。
做好“水文章”,扎实推动深度节水控水。我市在全区率先印发《乌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以“一个总量、六个效率”为核心的“四水四定”目标体系,把地表水、地下水管控指标分解到各区、各行业,通过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推动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双提升;配套制定《乌海市“十四五”建设节水型社会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从全面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生态量水而行和提高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方面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工作职责,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当好“水管家”,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我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将“节水优先”理念前置于项目审批环节,新项目审批时要求在领跑定额的基础上节水10%;对新上项目开展事前核查,严把准入关,新建工业项目执行领跑定额标准,新建农业项目执行先进定额标准;对已上项目的用水定额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用水单耗超定额和用水单耗偏小的企业进行核查、预警;实施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推行“预算+计划+定额”的水资源管理新模式,按季度调度全市水资源利用情况,科学调配水指标,盘活现有水资源存量。
拧好“水龙头”,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我市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严格用水定额管理,2022年以来,新上项目全部达到领跑定额标准,17家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节水量约571万立方米。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内蒙古君正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评2023年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乌达产业园被评为自治区级节水型园区。 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实施1.43万亩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约287万立方米。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地下水管网改造力度,2022年改造供水管网16.8公里。坚持生态量水而行。推行“智能化”灌溉系统,在海勃湾区滨河景观带安装10个智能生态绿化节水土壤墒情监测站,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做到精准浇水、精准施肥,同比节水约40%。
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坐落在乌达区的一家新材料企业,这些年随着发展壮大,企业生产用水瓶颈日益突出。去年,市水务部门指导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6800万元实施乌达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将乌达区乌兰淖尔镇辖区范围内833公顷农田灌溉方式由“明沟漫灌”改造为“精准滴灌”,从“浇地”变成“浇作物”,大幅度减少水资源下渗和蒸发流失。
“通过跨行业水权交易,使得水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我们企业面临的水资源困境迎刃而解,解除了后顾之忧。”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庆和说。
东源科技探索水权市场化交易是我市探索实施水权交易的生动缩影。我市根据市情,坚持改革创新,有效破解水资源短缺困局,优化水资源配置,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立足水权市场建设,我市坚持制度建设先行,加快推进用水权改革,率先实施《乌海市水权流转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试行水资源预算管理制度,为水权高效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激发“水活力”,激活“产动力”,我市较早启动水权转让工作,通过开展企业间用水权交易、实施水权置换项目、参与跨盟市水权转让等方式,水权交易市场成熟,交易活跃度居自治区之首。
盘活“沉睡”闲置水资源。我市按季度调度全市水资源利用情况,科学调配闲置水指标,指导推动企业开展水权交易343万立方米。通过高效的水权流转和有力监管,在抑制增量的同时盘活存量,切实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截至2022年底,通过中国水权交易平成水权交易51笔,占自治区成交单数50%以上。我市将水权交易纳入全国用水权交易大市场,依托全国水权交易系统,率先在自治区建设地级市水权交易电子平台,加强水权交易监督管理,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用水权改革提质增效。2022年,我市水权交易案例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辅导读本》。
打通工农“水脉”。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从水源工程、输水工程、田间工程等方面实施节水工程建设,提高灌区用水效率,节约的水量通过水权转让方式用于工业生产,以工业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实现工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工农互促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以工补农,以农哺工”模式,实施了神华煤焦、东源发电等水权转让项目,转换获得695万立方米黄河水指标可用于工业,三维公司实施海南区全域节水项目,节水量达470万立方米。
走好水权转让“开源”之路。通过水权转让新增用水指标,积极参与内蒙古自治区跨盟市一期黄河水权转让工程和跨盟市闲置黄河水指标转让,两项新增用水指标4544.45万立方米,解决了80余户工业企业用水问题,为全市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水资源支撑。
我市是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工业企业体量大,用水量多,指标性缺水问题突出。为此,我市率先试行水资源预算管理制度,制定首部节水条例,形成预算、定额、计划一体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协同化推进行业节水,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推动用水权交易规范化、制度化,我市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先后制定印发了《乌海市水资源预算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乌海市用水定额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预算+计划+定额”的“3+”管理模式,通过将水资源预算管理、定额管理与已有计划用水管理制度结合,构建水资源需求侧管理体系。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印发实施《乌海市水权流转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性,引入神华、东源、三维等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节水项目,通过协议或竞价的方式,激发水权市场活力,促进水权流转,用好现有水资源,积极引导水指标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印发实施《乌海市农业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办法(试行)》,将“按亩收费、固定计费”逐步向“按量收费、阶梯计费”转变,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农业节水,转变农业用水方式。
同时,我市在自治区率先制定地方节约用水法规——《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条例》当年立法、当年成法,创新提出非常规水利用、水权流转等重要内容,从法规上强化水资源对区域发展、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刚性约束作用,为推进“审、批、取、供、用、节、排”全链条节水、供水要素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化以奖促节,推动全社会节水,印发《乌海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充分调动个人、企业、单位的节水积极性,增强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对节水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制约我市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的因素之一, 破解‘水瓶颈’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全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样板、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新典范。” 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和平说。